九游体育买球:
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正经历从技术验证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转折,工业制造领域已率先部署人形机器人承担高危或重复性工作,服务场景渗透加速,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加持推动产业快速成熟。
一、人形机器人行业概况人形机器人,又称仿人机器人或类人机器人,指具有人的形态和功能的机器人,具有拟人的肢体、运动与作业技能,以及感知、学习和认知能力。让人形机器人像人一样灵活自主地行动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挑战在:
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技术是关键瓶颈。归前许多先进机器人只能运行几十分钟到一小时,需要频繁充电。
二、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政策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发布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建议》《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顶层设计、地方配套、技术攻关、场景拓展和资本支持多维度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材料科学和电机控制的快速的提升,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成为全世界科技领域最受关注的前沿方向之一。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达到约3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7.41%。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53亿美元,2028年达到206亿美元。
3.2.中国市场规模得益于政策支持、产业链完善以及企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提升,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达到约27.6亿元,较上年增长53.33%。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55亿元,2028年达到387亿元。
3.3.零部件成本占比中国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成熟,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70%。从成本情况去看,人形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包括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成本合计占比超70%。目前,高昂的成本仍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广泛商业化应用的主要的因素之一。
3.4.人形机器人行业投融资2025年1-8月,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融资事件数量达127起,投融资金额达到364.36亿元,远超2024年全年总和,这一数据表明,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正迎来资本涌入的高峰期。精密减速器、高精度传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成为投资热点。美团、京东、宁德时代等产业巨头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通过战略投资绑定核心技术,推动人形机器人在能源系统、AI决策、硬件驱动等关键领域的突破。
3.5.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已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集成和场景应用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行业参与者众多,既有优必选、宇树科技等整机制造商,也包含汇川技术、兆威机电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并已在北京、深圳、长三角等地形成产业集聚区。
4.1.政策支持与战略引领国家及地方政府通过顶层设计明确人形机器人作为未来产业核心方向,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中央层面,《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与批量生产、2027年构建国际竞争力生态的目标,并设立大模型训练数据库、推动云端与边缘端智能协同部署。地方层面,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千亿级产业基金,宁波、重庆等城市通过专项政策对国家级创新中心给予超亿元扶持,形成“中央统筹+地方落地”的协同格局。政策红利不仅降低了企业研发风险,还通过场景开放、标准制定等手段加速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进程。
4.2.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化AI大模型与机器人硬件的深层次地融合成为关键突破口。特斯拉Optimus、优必选Walker等机型通过多模态感知与决策系统,实现了环境理解、任务规划与精细操作的智能化升级。同时,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70%,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成本下降40%,推动整机价格从百万元级降至百万元以内。例如,开普勒通过工艺革新将关节模组成本降低50%,宇树科技H1凭借性价比优势获市场关注。技术自主化与成本下探的双重作用,使人形机器人从高端定制走向规模化应用,为工业制造、物流仓储等领域提供高效替代方案。
4.3.市场需求与资本共振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加速拓展,形成“工业+服务+特种”多元需求矩阵。工业领域,比亚迪、吉利等企业引入机器人完成焊接、装配等高危重复任务,效率提升30%以上;服务领域,腾讯“小五”机器人实现老人扶抱、家庭清洁等功能,星尘智能Astribot S1可完成叠衣、炒菜等复杂操作;特种场景中,应急管理部推动机器人参与灾害救援,突破极端环境适应技术。资本层面,2025年上半年红杉中国、经纬创投等机构加码布局,美团、京东等产业巨头通过战略投资绑定核心技术。市场需求与资本投入的良性循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形成从零部件供应到整机制造、场景落地的完整生态。
家用机器人正从“工具”进化为“共同生活的亲属”,其技术深度与场景广度持续拓展。中国品牌凭借供应链优势与快速迭代能力,已在全球市场占据先机。未来随着AI、物联网、新材料等技术的融合,家用机器人将深刻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成为智慧家庭的核心入口。
5.1产业链家用机器人是指能够半自主或全自主地为人类在家庭生活环境中所提供服务的机器人。家用机器人产业链包括上游核心及配套组件供应、中游机器人本体制造与系统集成、下游销售及应用场景。
5.2.1.控制器控制器是机器人的大脑,负责处理和执行程序指令,协调和控制机器人的动作序列。全球机器人控制管理系统市场中,从事独立控制器供应的供应商的控制器销量由2020年的0.27万台增至2024年的3.1万台,2020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84.4%。2025年全球机器人智能控制器销量将达到5.29万台。
中国机器人控制器行业的国产化进程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已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市场影响力的企业。
5.2.2.伺服电机伺服电机是机器人的动力源,负责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驱动机器人的关节或移动部件。2024年中国伺服电机市场规模约223亿元,较上年增长14.4%。2025年我国伺服电机市场规模将达到250亿元。
从企业来看,国际知名品牌如安川、三菱、松下等,在超高精度、极端工况、复杂系统集成方面仍有优势,国产领先品牌如汇川技术、埃斯顿、鸣志电器等,在技术、性价比、本地化服务方面表现突出,已在众多领域实现进口替代并走向高端。
5.2.3.减速器家用机器人领域的精密减速器主要依赖谐波减速器和RV减速器两种技术路线,减速器对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平稳性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4年中国减速器行业市场规模约1448亿元,较上年增长4.4%。2025年中国减速器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510亿元。
中国减速器行业国产化替代进程加速,尤其在谐波减速器和RV减速器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涌现了如绿的谐波、双环传动、中大力德等一批优秀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在技术、成本、服务等方面逐渐展现出竞争优势。
5.2.4.传感器传感器能够检测环境中的物理量(如光、声、压力等)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为机器人提供环境感知、导航避障、状态监测与交互控制等功能。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传感器市场之一,中国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0.8万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1.3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3.3%。
中国传感器市场发展迅速,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新兴需求驱动下,国产化替代进程不断加速。
5.3.1.家用机器人市场规模家用机器人正从科幻概念迅速成为现实,并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全球家用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从2022年的2133亿元增至2024年的257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9.9%。2025年全球家用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833亿元。
以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为代表的清洁机器人市场表现突出。2024年中国智能扫地及地面清洁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217亿元,较上年增长21.9%。2025年中国智能扫地及地面清洁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68亿元。
在国家“国补”“以旧换新”等政策到推动下,中国智能扫地机器人市场出货持续增加。2024年中国智能扫地机器人市场出货538.9万台,同比增长6.7%,其中四季度受到“国补”政策刺激,出货175万台,同比增长28.2%。2025年中国智能扫地机器人出货量将达到565.8万台。
中国智能扫地机器人市场较为集中,TOP5市场占有率合计达到了89.2%。其中,科沃斯市场占有率蝉联第一,占比达到25.4%,其次是石头科技和云鲸,市场占有率分别占比21.6%和16.3%,小米和追觅的市场占有率分别占比13.7%和12.2%。
市场规模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加剧导致失能老人数量激增,护理人力供给严重不足。在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推动下,养老机器人加速落地,正成为中国养老产业智慧化转型的关键力量。2024年养老机器人市场市场规模约为79亿元。2025年中国养老机器人市场市场规模将达到91亿元。
市场结构养老机器人最重要的包含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我国养老机器人市场中,康复机器人占比最大,达到60%,护理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分别占比34%和6%。
企查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底,中国家用机器人相关企业注册量已达到33.59万家。从历年注册情况去看,近五年中国家用机器人相关企业注册量总体呈波动上涨的趋势。2023年中国家用机器人企业注册量达5.88万家,为近五年注册量峰值,2024年注册量达5.48万家。
中国家用机器人行业已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线和多元化的企业格局。头部企业如科沃斯、石头科技等已在全球市场占了重要地位,并且慢慢的变多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挖掘细分市场需求,在全球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中国扫地机器人零售量及零售额迅速增加。2024年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零售量为603.6万台,同比增长31.7%,零售额达193.6亿元,同比增长41.1%。2025年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零售量将超过700万台。
5.4.2.智慧养老我国启动“智能养老机器人试点”,12省市养老院率先试行业“机器人+人力”照护,产业进入加速落地阶段。2024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约为6.80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34%。2025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将达7.21亿元。
移动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能够准确的通过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2025年开年以来,移动机器人赛道保持增长势头,全球长期资金市场对该领域的关注度与活跃度较高。
6.1产业链移动机器人产业链上游为零部件,包括控制器、机械臂、传感器、伺服系统、减速器、末端执行器等;中游为移动机器人生产加工,移动机器人可分类为轮式移动机器人、履带式移动机器人、足式移动机器人等;下游应用于物流、电商/零售、汽车、3C及半导体、锂电池、光伏、鞋服等。
市场规模随着智能化浪潮兴起,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智能控制器作为实现万物互联的基础物件,开始渗透进入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2023年中国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约34251亿元,五年内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3%,2024年约为37690亿元。2025年中国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0亿元。
当前智能控制器行业的核心企业普遍采取多元化应用领域布局,以家电和工具控制器为基本盘,同时向新能源、汽车电子等高增长领域延伸。技术发展聚焦于变频控制、模块集成与全球化产能建设,通过海外基地降低供应链风险并贴近终端市场。行业整体呈现从单一部件向系统解决方案升级的趋势,竞争焦点逐步从规模化生产转向技术附加值提升与细分场景渗透能力。
市场规模中国机械臂市场规模近年来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2022年我国机械臂市场规模接近178.3亿元,同比增长6.26%,2023年市场规模增至186.4亿元,2024年约为193.4亿元。随着全球制造业升级和自动化需求的推动,机械臂在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物流仓储等领域的应用将持续扩大。2025年中国机械臂市场规模将超过200亿元。
中国机械臂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为本土企业、国际有名的公司。新松机器人、埃斯顿自动化、大族激光等本土企业,不仅在机械臂的设计、研发和生产方面拥有强大的实力,还在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果。此外,中国机械臂市场还吸引了众多国际有名的公司的参与。ABB、发那科、安川电机等是全球机械臂市场的领军企业,在中国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这一些企业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全球布局,在中国机械臂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市场规模智能传感器是具有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换、信息存储功能的多元件集成电路。 在我国传感器企业中,大立科技是少数能够独立研发、生产红外热成像相关核心芯片,机芯组件到整机系统全产业链完整的高新技术企业,旗下传感器业务占比高达90%以上,主要生产红外温度成像传感器;华工科技是全球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传感器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传感器产品主要使用在于智慧出行、智慧家庭、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市场规模伺服系统又称随动系统,是一种用来精确地跟随或复现某个过程的反馈控制管理系统。近年来,伺服系统市场规模呈现出波动增长态势,2023年中国伺服系统市场规模约220亿元,2024年市场规模约为223亿元。2025年我国伺服系统市场规模将达250亿元。 中国伺服系统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未来,随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发展,伺服系统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国内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性能,拓展应用领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市场规模减速器作为工业传动的“关节”,其性能直接影响机械系统的效率与精度。近年来随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和下游市场需求的一直增长,我国减速器市场规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24年中国减速器行业市场规模约1448亿元,较上年增长4.4%。2025年中国减速器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510亿元。
中国减速器企业在精密制造、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在工业机器人、风电、半导体等高端领域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双环传动、绿的谐波等企业在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领域占据领头羊,而禾赛科技、宁波东大液压等新兴企业则通过技术突破和资本助力,在细致划分领域展现出强劲增长潜力。随着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中国减速器行业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6.3.1.工业应用移动机器人技术驱动下,中国工业移动机器人应用深化,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24年中国工业应用移动机器人(AGV/AMR)销售规模为221亿,同比增长4.25%。2025年中国工业应用移动机器人(AGV/AMR)销售规模将达到243亿元。
6.3.2.商用服务移动机器人配送与清洁机器人需求旺盛,智能扫地及地面清洁机器人市场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中国智能扫地及地面清洁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217亿元,较上年增长21.9%。2025年中国智能扫地及地面清洁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68亿元。
6.3.3.专利申请情况中国移动机器人领域专利活动在经历2021年超2000项的高峰后,2024年申请量骤降73%至471项,十年积累有效专利超1.1万项的结构中实用新型专利占比近六成。近十年来,中国移动机器人(含AGV、AMR)相关专利(有效专利)超过11000项,其中2021年是专利申请高峰期,超过2000项。2024年,移动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为471项,较2023年减少73.40%。从专利类型分布来看,实用新型专利数量最多,占比为58.14%。
6.3.4.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移动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单一功能向具身智能、多机协同的范式跃迁,技术突破聚焦高精度定位、动态环境适应及跨场景泛化能力,推动工业应用从物料转运向晶圆搬运、电力巡检等复杂操作延伸。商业化进程依托模块化设计、成本优化及RaaS模式加速落地,半导体、新能源、跨境物流成为核心增长极;同时,人形机器人通过强化学习快速迭代运动控制与交互能力,逐步打开服务场景。产业链以自主技术替代、国际标准参与及生态协作构建壁垒,驱动国产化率从35%向50%跃进,全球化竞争从“硬件输出”升级为“系统方案输出”。目前,移动机器人相关A股上市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共11家。江苏省和浙江省均为6家,并列第二。
6.4.1.物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们国家物流行业呈现“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发展形态趋势。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71.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
6.4.2.手机近年来,中国手机出货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市场已接近饱和,消费者对于手机的需求慢慢地减弱。信通院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5年6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259.8万部,同比下降9.3%。2025年1-6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1.41亿部,同比下降3.9%。
6.4.3.汽车制造中汽协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5年7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9.1万辆和259.3万辆,环比分别下降7.3%和10.7%,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4.7%。2025年1-7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23.5万辆和1826.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2%。

